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张家界人文历史 > 正文

【龙门视点】人文: 铭记抗战历史 凝聚奋进力量 龙门传承红色基因伟大抗战奋力开创

类别:张家界人文历史 日期:2020-9-24 3:19:38 人气: 来源:

  “前墙弹洞记干戈,当日东洋卷恶波。大炮千兵腾杀气,小村三度退狂鼍。更教人无畏,懦弱何曾史有歌。忠烈可风先辈血,神州御侮敛长磨。”龙门诗人、书法家李林根一首七律《英雄石墩村》道尽了龙门县龙江镇石墩围村民齐上阵侵华日军进攻的人民抗日斗争英雄史,成为龙门儿女同仇敌忾、奋击日军的缩影,读来让人激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战争胜利75周年。这段历史并不久远。1938年10月日军进占广州后,在周边各县扩张,临近广州的龙门县屡次受到日军,县城、平陵、沙迳、永汉等地屡次遭到轰炸。龙门县委党史研究室资料显示,日军入侵龙门地面,造成112人死亡、54人受伤;日机轰炸龙门造成44人死亡、56人受伤,房屋损毁770间。

  在民族存亡时刻,龙门人民奋起抗敌,特别是在1944年,龙门各地相继奋起抗日,写下的故事,与中华热血儿女一起铸就伟大抗战。

  据《中国龙门县地方史(1927~1949)》记载,1944年上半年,世界反战争已转入,但侵华日军仍作挣扎,为打通湘桂铁沿线,部分驻粤日军北调,北面日军南下,进行频繁调动,所到各处,如洪水猛兽,,激起我民族,群众对日军。当年,日军经龙门县龙华、龙江、平陵以及江厦等地,当地人民与日军浴血奋战,其中,江厦的战斗尤其激烈。

  1944年7月,一队日军由增城开往龙门,沿途,于7月2日下午4时抵达龙门县城东郊江厦村附近的周田围。

  江厦村群众意识到日军经过,必然进村,遂自发组织村中老幼妇孺上山,青壮年60多人则分为两个战斗队,利用熟悉的地形地貌,上阵抗击日军。其中,一队潜伏在村内谭仙公庙正面田坎,另一队埋伏在新庄坳小山侧,互相策应。

  日军未料到前方有埋伏,蜿蜒向谭仙公庙而来。潜伏在谭仙公庙前的一队村民奋起迎头痛击,另一队村民接着开火。时近黄昏,视野不清,日军不清楚遇上多少武装,纷纷占领近处山头,60多名村民奋力追杀,一个多小时天黑后即撤退上山。这时日军约有1500人,已占领村前大小山头,不敢进村,在山上露营。

  次日清晨5时许,日军在山上向江厦村发射了28发炮弹,炸塌一些民房,村内老幼已走避,青壮年均在山上,村内空无一人,炮击后无反应,日军才进村财物,六畜牲口全被宰光,直到当天下午才离去。

  7月4日,村民下山回村打扫战场,发现7处柴炭灰中夹杂着日军遗残骨灰,假如每堆柴炭只焚一尸,至少有7人被击毙。在山侧有一处新坟,断定是日军埋葬的,村民立即挖掘,果然是一具用日本国太阳旗裹着的日军军官尸体,脚上还穿着皮靴。

  龙门江厦村这次战斗,村民打伤日军30余名,村民谭丁贵当场,谭彩群受重伤后治疗无效身亡,另有3人轻伤。江厦村的碉楼被日军炮弹轰毁,32间村民房屋被。

  龙门县龙江镇石墩村有一座客家围屋,旧称石墩围,是刘姓族人聚集的地方。在抗战时期,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发生了南粤的“石墩围血战”。

  据《中国龙门县地方史(1927~1949)》记载,1944年7月6日凌晨,由增城向博罗方向调动的日军,经永汉到达龙华后分3(黄山水、田背水和大鱼潭),取道溪向博罗横河方向窜扰,其中从大鱼潭上龙江经石墩围的有1000余人。日军到达石墩围前一天,爱国乡绅刘其敬回到石墩家里与村民开会,议定若日军本村则抵抗。该村有高而厚的围墙,四角有炮楼,既可居高临下,又可在每一个角度射击敌人,易守难攻。全村有18支步枪、8支短枪、4支台枪和1万多发子弹。村民分守四角炮楼,约定刘其敬指挥枪一响,全村即投入战斗。

  当年7月6日早晨,住在村前的村民刘珍云喂马时发现日军向石墩围进迫,他立即叫子女入楼阁向守备人员报告。守在前右炮楼的村民刘全安等人看见7名日本尖刀兵跑到宅前,拼命拍楼大门,并大声嘶叫。

  当时刘其敬在楼上,当即写了“过此地,不要百姓”的字条放了下去。日兵看后,毫不理睬,继续嚎叫敲打大门。未参加会议的刘全安不知道要待刘其敬指挥枪响后才能开始战斗,立即把拍门的一名日本兵击毙。战斗打响了。

  遭到打击的日军,3次组织兵力进攻石墩村。第一次,一名军官挥着指挥刀,领着一小队日军冲向前左炮楼。村民刘炳光将指挥官击毙,日军退回。第二次,日军改用迫击炮轰击,村民凭借厚墙和射击孔,进行反击,日军再次被击退。遭重创后的日军跑到村外竹林扎了许多竹梯,组织了三四百人的部队,开始了第三次反扑。在刘其敬的指挥下,石墩村男女老少一起参战,直至将日军击退。

  激战持续到当日下午2时,日军调回已开至溪黄泥坳的两门无后座力平射大炮,配合迫击炮、轻重机枪,组成强大火力,向石墩村发起总攻。日军三发炮弹把后左楼阁及一侧围墙击破,从围墙击崩处蜂拥而进。刘其敬及助手刘亚焕各持,分别指挥前右炮楼和后左炮楼抗击日军。村民们也受其,拿起刀、斧、锄头与入村日军进行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被日军血洗全村。刘其敬、刘亚焕先后中弹,村民刘炳光、刘日魁等也相继战死。当天下午3时多,石墩围失守。

  当日傍晚,邻村六子园村增援的枪声响起,日军以为是我方援兵赶来,仓惶离村。此役,日军被击毙100多人,石墩村民6人在战斗中,9人中弹死亡,25人,9人被拉夫。其中,刘其敬和刘日槐两户被杀绝。全村被毁房屋47间,损失财物难计其数。

  1947年2月26日,为了铭记历史,龙门在县城东较场为石墩围抗日英烈建立,爱国将领张治中题词“忠烈可风”。

  地处龙门、博罗、河源三地交界处的平陵白芒坑是老区,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后,由叶镛、等领导的红四师到达平陵白芒坑进行休整,播撒红色种子。

  1938年10月,日军入侵华南,对华南的城市、圩镇进行大肆轰炸,龙门县城、平陵、龙华、永汉等较大的集镇均被炸得满目疮痍。白芒坑所在的平陵地界,于1943年、1944年、1945年多次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平陵圩的东门口、大兴街、猪肉亭、侯加进、隔水围等地房屋损毁严重,大兴街更是全街被烧光,多人被飞机扫射、轰炸而死。白芒坑等村落也未能幸免,日军。

  保家卫国的热血男儿,拿起了抵抗外敌的武器。1939年4月,白芒坑村民洪月冲随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到了河源,接受任务回到故里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于当年8月加入中国,成为龙门县最早加入中国的人员之一。后来,白芒坑村民洪仁古、洪木安也,白芒坑组成了由洪月冲任组长的白芒坑党小组,开展抗日宣传与斗争。

  1942年,白芒坑办起抗日学校,这既是免费读书的地方,也是党小组的秘密活动地。当时,洪月冲等人已跟东江纵队第三支队领导有联系。1944年3月起,在洪月冲等组织下,村里先成立了41人组成的农会,随后又成立由43名青壮年组成的民兵自卫队,进行抗日斗争。这期间,东江纵队第三支队队长彭沃、陈一明和东纵新丰大队队长龙景山、古岭大队队长钟景秀等带领队伍多次来到白芒坑,指导村民抗日。

  1944年6月25日,白芒坑民兵队在村口茶水店设岗放哨时,抓获了一名为日军探的。在对其时,查获对方身上携带的日军和指南针。白芒满腔,用乱棍当场将其击毙。

  1944年10月的一天,白芒坑村民兵自卫队在队长洪月明和农会会长洪月冲率领下,配合平陵乡联防队队长刘少长(地下),在白芒坑铲头坳伏击在平陵巡回的一队数十人日军。

  当日,日军进入白芒坑铲头坳伏击圈时,洪月明一声令下,民兵用土炮、土枪集中轰击。日军阵势大乱,很快又组织反击。由于日军的火力强大,为了减少伤亡,联防队、民兵自卫队迅速撤退。日军见山高林密,也不敢贸然追击,遂抬了两具尸体和伤兵退回营地。这次战斗,毙敌两人,伤敌十多人,缴枪两支。遗憾的是,洪月冲受枪伤,最后。

  第二天,日军进行报复性打击,白芒坑,实行惨无的“三光政策”,焚烧房屋30多间,了一名正在坐月子的妇女,并将全村一空。

  在此期间,白芒坑村民兵自卫队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采取游击战术,把日军搅得晕头转向。白芒坑虽受损失,但也打击了日军的气焰,了平陵山下以北古岭乡、洪溪乡、鲤鱼乡等几万群众免受日军骚乱和。

  在留下了让后人敬仰、的英雄事迹的江厦村,龙门县人民竖起“江厦村民抗击日军遗址”,缅怀先烈,激励后人。

  “近年来,江厦村大力推进人居整治,用3年时间建设惠州市‘三美’示范村,并计划通过村企合作的方式发展红色旅游、特色农业观光旅游等项目,提高村集体和村民经济收入。”江厦村党支部谭桂友表示,江厦村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抗战中英勇的先烈把红色文化这颗种子埋在这片热土上。作为后人,江厦村村民继承先烈遗志,更加珍视和平,建设美丽江厦村。

  时光流逝,当年经历血战的前辈大多已远去,龙江石墩围刘其敬及一群保家卫国的英雄们的抗战让后辈铭记。2015年,龙门县相关部门在石墩围竖立村民抗击日军遗址碑,此后,确定石墩围为“龙门县爱国主义教育”。石墩围还相继开展了抗日遗址的修整、复原工作。

  欲女经

  当地村干部介绍,石墩围希望与一起,把抗日遗址打造成教育后代、后人、爱国主义的场所。石墩围所在的龙江村已在扶贫单位的指导下开展石墩围红色教育旅游发展方案,希望以这处遗址为基础,村民以土地入股,统一流转土地,发展“红色+”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美丽新农村。目前已有80亩土地可供流转,村民们期待社会资金注入,引入发展项目,活化石墩围抗日斗争遗址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而在红四师驻扎地、村民曾经伏击日军的白芒坑,正在建设龙门红军纪念园,由以红军广场为核心的景观区、干部学院及绿道等组成。该纪念园占地42亩,包括红军广场、茶店(接待中心)、红军历史陈列馆、红军桥等核心建筑,用环园白芒坑旧址松龄围,逐步整合周边红色文化资源和遗址资源,形成一个集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建活动、红色旅游于一体的新型红色景区,使其成为珠三角乃至广东知名的红色文化教育。

  伟大抗战,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财富,激励着中国人民克服一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传承红四师红色基因的龙门,成为江北地区第一个全境解放的县区,打开了广州北大门,为解放军南下解放广州和华南奠定了基础。如今,在新时代继承和伟大抗战的龙门儿女,在龙门县委县的领导下,奋力开创“大山经济”发展新局面,加快推动龙门走在全省山区县域发展前列,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扛起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龙门担当。

  龙门县永汉镇黄牛冚西南隔着一道矮矮的山梁,对面就是广州增城的镇,毗邻铁扇关,因此被称为“鸡鸣两市”之地。

  在黄牛冚村委会的门口,有一块2013年12月由龙门县立的石碑,镌刻着“铁扇关隘口,抗日武装截击日军战场遗址”,讲述着黄牛冚人保家卫国的历史。

  1939年底,占领广州一年后的日军大规模北上,发动粤北战役,意图攻占韶关。当时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也在韶关。黄牛冚所属的永汉也处在战争一线年在广州读书的永汉人王达宏在家乡成立了龙门县第一个抗日武装组织“大众救”,并于第二年加入中国。他带领会员在群众中宣传抗日主张,在这一带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日军北进之后,为了牵制敌人,地下林道行等和大众救一道,组织200多人的队伍,与一五一师并肩作战,在铁扇关、黄牛冚截击敌人。与此同时,龙门县第一个组织——永汉特别支部的梁永思,沿着增龙古道一线发动群众,组织民兵捆扎稻草人,并给稻草人穿上破衣服,沿山坳处摆设,以作疑兵。为此进犯粤北的日军,不敢停留也不敢进村,只是开炮轰击。

  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游击队员们十分英勇,毫不怯战。其中有一位李姓青年,刚刚年满20岁,被任为抗日自卫队小队长,驻扎永汉镇。随后率部参加铁扇关抗日阻击战,鏖战中他身先士卒,在与敌人肉搏时壮烈。

  原标题:《【龙门视点】人文: 铭记抗战历史 凝聚奋进力量 龙门传承红色基因伟大抗战,奋力开创“大山经济”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人文历史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赞助合作: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